夏目漱石:木屑錄、二|注釋
余相(11)房地,三分之,其二則山矣。山不甚高,然皆峻削衝空,石質土膚,絕無合抱樹。叔子之所謂孤劍削空,從天而仆者(12),比比皆是。東北一蜿蜒橫截房總者,最高最峻,望之,峰峰嶮巉如鋸刃向碧空而列,名曰鋸山。鋸山之南端岐(13)為三,中央最高者曰琉璃峰,其東稍低者曰日輪峰。其西最低曰月輪峰,而日本寺在峰之中腹。聖武帝時(14),僧行基奉敕東下,相此山曰:「是真靈境也。」遂開山創寺,建院十二、坊一百。良辨、空海、慈覺等諸僧先後皆來遊焉,其所手刻佛像,今猶存云。其後興廢不一。安永(15)中,山僧愚傳得石於伊豆(16),命工刻羅漢像一千,合空海等所雕者,凡一千五十有三,安之山。自是寺以羅漢著,遊者或比之豐之耶馬溪(17)云。己丑(18)八月某日,余與諸子登焉。溪行五百步,得山門,赭堊(19)剝落,甍(20)散欄摧。遊者皆書其名壁上而去,塗鴉滿扉,殆不可讀。又登數十步,得一小池。柳陰四合,紅蕖(21)湛然。山風時一過,荷葉微動,葉上露珠,潛潛搖曳,欲墜不墜。沿池左折,登石磴(22)數級,得平地數十弓(23)。芭蕉梧桐之屬,森然成陰。構小屋二於其中,茅檐(24)竹櫺(25),如耕織之家。問之,則曰山僧之居也。時日既高,而鎖門閉戶,闃(26)如無人。導者云:「維新之變,朝廷收寺屬宅地田園。沒之官,山遂殆墟焉。」余徘徊重蔭交柯之間,想見往時緇徒(27)豪奢,袈裟錦繡,往來於朱廊彩階之間,愴然久之。屋前軟草如氈,峰巒缺所,遙瞰溟渤(28),雲鳥風帆,歷歷可指。經是路漸險,攀岩捉蘿而上,遙見石佛雜然列於巖上。欲走而就之,而峰迴路轉,忽失之,如此者數次。數刻之後,始得達。像高大者三尺,小者一尺,或眉目磨滅不可辨,或為遊者所毀損,失頭首四肢,而其完者姿態百出,容貌千狀,無一相似者,亦可以見刻者用意之深矣。配置之法,亦不悉萃書列焉。遊者初見石像兩百許於路傍大石下,以為羅漢之勝盡於此。既回巖角,忽又見百餘像。仰瞻頭上,巨巖簌簌(29)欲墜,欲畏而避之,而轉眸則巖上又安數十像。或溪窮路盡,一洞豁然,而滿洞皆羅漢也。蓋山路崎嶇,不能得平地而萃列之,而遊者亦隨步改觀,喜其勝出於意表也。午時達山巔憩,群山莽蒼,先以為在雲半者,今皆在腳底,故其蜿蜒起伏之狀晰然可觀。余自遊於房洲,日夕望見鋸山,而未知其高峻如此也。同遊之士川關某,豐人也。為余語曰:「耶馬溪廣袤數十里,岩壑之奇,固不止於此。而羅漢之勝,遂不能及焉。」余壯鋸山之勝,迥異群山,又觀羅漢之奇,而悲古寺廢頹不脩,斷礎遺柱,空埋沒於荒煙冷雨中也。慨然為之記。
鋸山如鋸碧崔嵬(30),上有迦藍倚曲隈(31)。
山僧日高猶未起,落葉不掃白雲堆。
吾是北來帝京客,登臨此日懷往昔。
咨嗟一千五百年,十二僧院空無跡。
只有古佛坐磅磄(32),雨蝕苔蒸閱桑滄。
似嗤浮世榮枯事,冷眼下瞰太平洋。
(1)正岡獺祭:正岡子規(1867-1902),號獺祭書屋主人。
(2)一何至此:竟然到了如此地步。
(3)東坡:蘇軾(1037-1101),號東坡居士。
(4)篔簹,ㄩㄣˊ ㄉㄤ:一種肌薄而節長的竹子。
(5)文與可:文同(1018-1079),字與可。
(6)次韻:古代贈答詩中,依仿他人來詩的韻字次第作詩回贈。
(7)痾,ㄜ:疾病。
(8)黃卷:黃蘗染紙,泛指書籍。
(9)青編:青絲簡編,泛指書籍。
(10)儘:任意。
(11)相:查看。
(12)「叔子」指魏禧(1624-1681),「孤劍削空,從天而仆」出自〈翠微峰記〉。
(13)岐,ㄑㄧˊ:分岔,通「歧」。
(14)聖武帝:聖武天皇(701-756)。
(15)安永:日本年號,1772~1781年。
(16)伊豆:今靜岡縣東部的地名。
(17)耶馬溪:大分縣中津市山國川中上游的溪谷。
(18)己丑:明治二十二年,1889年。
(19)堊,ㄜˋ:白色的土。
(20)甍,ㄇㄥˊ:屋脊。
(21)蕖,ㄑㄩˊ:荷花的古稱。
(22)磴,ㄉㄥˋ:石階。
(23)弓:古代計算長度的單位,六尺為一弓。
(24)檐:通「簷」。
(25)櫺:門或窗檻、欄杆上雕花的格子。
(26)闃,ㄑㄩˋ:寂靜無聲。
(27)緇徒:僧人。
(28)溟渤:溟海和渤海,泛指大海。
(29)簌簌,ㄙㄨˋ ㄙㄨˋ:紛紛墜下的樣子。
(30)崔嵬,ㄘㄨㄟ ㄨㄟˊ:高峻的樣子。
(31)隈,ㄨㄟ:山彎曲的地方。
(32)磅磄,ㄅㄤˋ ㄊㄤˊ:古代中國神話中的山名。
留言
張貼留言